横县"粘粘香"粽子起源于端午粽子,横县民间每逢节日吃粽子原是怀念屈原的一种风俗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近年来,横县粽子被认为具有暖脾和胃、滋阴降火、健脑延寿的作用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送礼佳品。
这个是我们的“思修”作业,要推我们的产品,嘿嘿,莎莎就想出这一则小片段了,因为我没有摄像机,所以,就用这样子的形式制作出来了,呵呵!
第一次,做这个,可把我累晕了,花了很长的时间,总是出了很多的错,反复的制作……
不说这么多了,先祝福大家!跟莎莎一样每天都幸福美满哦!!!!!呵呵!!!!
“斧头”代表我的心愿祝愿大家开心每一天!
让大家了解下我们横县的粽子吧!
横县大粽
到过横县的人,都知道横县有“三大”:大粽、大头菜、大番薯,尤以大粽最为出名,排在“三大”之首。横县大粽尤以横州大粽为代表,体大丰腴,品味鲜美,是横州人过年和馈赠的特色美食。
据说,以前横县一些大户人家过年起码要动用上百斤香糯包粽子,以示家大业大,人脉众广。目前,横县大粽每只起码也有两公斤以上,不失横县大粽风范。横县大粽此项产品大有传人,以“粘粘香”和“金姐”大粽品牌最为出名,在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美食节上被评为最佳食品。
然而,说起横县大粽由来,恐怕连本地一些年青人也知之甚少。从先民的年粽文化理念看,其名称、形状、材料都起源于生殖崇拜。首先包粽子本地壮语为“独逢”,与包襁褓“独朋”的语音极为相近。其次,粽子形状是平底、上拱、中部丰满隆起的长条形,意为孕妇腹部象征。所用材料则是以山上带香的粽叶和红绳索用作包裹,意为吉祥。而内部材料的糯米是象征胎胞,肉条象征脐带,绿豆则是供胎儿汲取的养分。年粽选取的各种意态,均属生殖崇拜的注脚。
横县大粽,过去都在岁末日间包好,夜间下锅,除夕一过即起锅,一家人便围坐一起吃起锅大粽。大粽多由妈妈亲手做作,故称之为妈妈大粽,吃起来最有妈妈味道。若年内家庭中有父母新故,春节便禁忌包粽子,寓意当年留下无人包粽子的悬念,以示悼念已故亲人。
横县大粽是广西横县人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,横县有“无粽不成年”之说。横县大粽以体大丰腴、色泽光亮、味香鲜美而闻名于广西。连续两届获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金奖,因其特出的色、香、味和保健功能,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。是广西最著名的传统风味名小吃。
横县大粽有:原味绿豆粽;香甜板栗粽;养生黑米粽等。
横县"粘粘香"粽子起源于端午粽子,横县民间每逢节日吃粽子原是怀念屈原的一种风俗,有着悠久的历史。近年来,横县粽子被认为具有暖脾和胃、滋阴降火、健脑延寿的作用而成为一种独特的送礼佳品。
横县大粽子作为地方特色食品美名远扬。近年来旅客商贾慕名而来,有供不应求之势,一般农历八月就上市,春节期间经常脱销,主要优质产品有横县金妹食品公司生产的“横州牌”大粽、横县康盛食品公司“粘粘香”等。
大粽选取优质糯米、绿豆、猪肉等精心制作而成。广西南宁市横县的横州大粽,不仅个头大(大的约两公斤),而且味道好,其外层选用的是横州特有的细糯,内馅有绿豆、板栗、叉烧、腊味、半肥瘦猪肉做馅,外面用横州香棕叶包裹。煮熟后,即使未打开,已是香气扑鼻。
一般每只粽用料包括:糯米500克,绿豆250克,粽心肉250克。
粽心肉是用新鲜的五花腩猪肉腌制成。腌制时,先把新鲜肥猪肉切成长方形,每块重3两左右,用上好米酒、姜末葱末、精盐腌渍一至两天。传统的粽心用料是猪肉,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粽心的用料变得丰富,猪肉(五花腩)、排骨、板栗、鸡、猪脚等都是粽心的上乘选料。
糯米洗净淘沙后,按500克糯米放入精盐8至10克捞匀调味。粽叶最好选用又宽又大的,先把粽叶放入锅头加水煮沸,然后清洗干净,方可用来包粽。包粽时,先把粽叶叠好放平,铺上250克糯米和去皮淘洗干净的绿豆及粽心肉。然后再放上250克糯米覆盖,用粽叶包成长方梯形,再用线绳捆好。
粽子包好后,当天要用大锅煮7至8个小时。煲粽时,要注意火候,开始时用猛火煮至水沸腾,然后用慢火,保持锅内的水滚开为好,在煲的过程中不断加水,防止烧焦。煲3至4小时后,要翻粽,把锅底的粽调上来,把上面的粽翻入锅底。
横县一般白天包粽,晚上煲粽。次日早上即可吃,谓之起钁粽,此时,粽香芬芳,味道鲜美,真是“闻到大粽香,神仙也跳墙。”
大粽常温下可保存半个月左右,食用时将煮软熟即可食,也可切片煎熟,香味浓郁,十分爽口。
评论